跳到主要內容區塊


圖說:「AI衝擊下的數位治理演進」研討會與談人、工作人員合影。


第20屆「台灣公共行政與公共事務系所聯合會」(TASPAA 2025)於2025年4月25日、26日連續兩天在國立東華大學舉行,數位治理研究中心(Taiwan E-governance Research Center, TEG)特地在會中舉辦一場「AI衝擊下的數位治理演進」研討會,邀集專家學者齊聚一堂,針對AI在教育、企業、數位治理和花蓮縣政府實務應用進行討論交流。

研討會主持人、政治大學蕭乃沂副教授指出,數位科技正快速改變政府治理模式與民眾參與方式,如何讓政策設計與執行更有效率、更具透明性,是目前公共治理所面臨的重要課題。面對AI與大數據帶來的衝擊,公共政策需要更前瞻的視野與跨領域的合作架構。隨後他邀請各位與談人,以「AI與數據治理」、「公部門AI治理框架」、「AI時代數位職能建構」和「AI在地應用」為題,逐一發表他們的看法。


AI與數據治理

空中大學廖洲棚副教授首先以「RAG知識管理系統之POC實驗評估」為題,帶大家認識超實用的「檢索擴增生成」(Retrieval Augmented Generation, RAG)技術。他指出政府用RAG技術來提供服務,具有「建置門檻低」、「減少AI幻覺風險」和「避免政府機密資料外洩」等優點。但即使技術準備好了,實際推動時還是遇到一個很現實的問題,就是多數公務員或員工,對於改變作業方式的意願並不高,他們在質化訪談中發現,很多人即使知道有這樣的工具,也未必會積極使用。所以廖洲棚副教授建議政府應該加強教育訓練、提升使用動機,才能讓工具真正融入日常作業流程。

逢甲大學劉皓仁助理教授則發表了「AI勞動監控技術發展:趨勢與治理挑戰」,他指出隨著AI技術的進步,自然語言處理(NLP)、電腦視覺(Computer Vision, CV)和深度學習(Deep Learning, DL)已經被普遍應用於監控員工行為、提升效率和降低風險,然而在提升組織競爭力的同時,這些技術也引發對隱私、人權與職場信任的諸多質疑。為避免AI監控技術成為職場「數位高牆」,劉皓仁助理教授提出「強化透明度與申訴機制」、「設立跨部門AI倫理小組」、「遵循最小侵入原則」和「員工參與政策制定」等四項原則,讓企業使用AI監控技術時,儘量減輕對員工自發性和組織信任基礎的損害。唯有在技術創新的同時同步思考人文關懷,我們才能讓AI成為助力,而非負擔。


公部門AI治理框架

臺南大學曾憲立副教授分享「公部門人工智慧規範架構」研究,他深入剖析全球AI發展陣營,探討台灣在公部門AI應用上的現況與挑戰,並展望未來可能的發展方向。曾憲立副教授指出,綜觀全球AI發展,目前呈現出「以美國為首的市場導向技術領先陣營」、「以中國大陸為主的社會實踐監控應用陣營」和「以歐盟為首的AI法律人權保障陣營」三大主要陣營,他建議台灣應該在全球浪潮中尋找自己的定位,不應盲目追隨既定框架,而應更著重於公共情境以及法律、技術和跨產業領域特性的統籌規劃。台灣在全球AI發展浪潮中,應審慎借鑒國際經驗,結合自身實際情況,制定一套既能促進AI應用,又能保障公民權益的規範體系,才能在AI時代取得可持續的發展。


AI時代數位職能建構

政治大學廖興中副教授和臺北大學林俞君助理教授共同分享「公務人員數位職能與開放徽章制度」研究,廖興中副教授指出,政大數位治理研究中心從民國112年起,就根據政府委託建構出一套公務人員數位職能架構,今年則是將AI素養進一步納入溝通、資料管理、法規應用、服務驗收等既有職能項目中,並新增「AI資訊系統設計」、「產品評測」等獨立職能;在高階主管部分,AI產品評測更被視為管理職能的一環,突顯其策略性角色。他們還整理國內外文獻與案例,觀察法國教育部等機構如何將數位認證制度融入職能發展。未來若能將職能地圖與開放徽章進行整合,不僅有助於提升學習動機,也能在人才選用與晉升中扮演更積極的角色。


AI在地應用

慈濟大學附設高級中學李玲惠校長以「從學校經營到AI教學:組織思維×技術應用的雙軌實踐」為題發表她的看法,李校長指出在AI快速發展的時代,教育現場也迎來前所未有的挑戰與契機,她希望在慈大附中建立的,是一種能夠擁抱變革、樂於學習的組織文化。當AI成為教育的新關鍵字時,她讓整個學校團隊先問自己一個問題:「我們到底要用AI做什麼?」若只是讓學生「不會作弊」,我們將錯失「培養學生使用AI能力」的本質。教育的本質不會被AI取代,但教學的方法、工具和策略一定會變,面對這樣的浪潮,我們選擇引領,而不是等待。我們要讓孩子不怕AI來臨,因為他們已經準備好;我們也要讓教師不排斥變革,因為他們就是變革的主角。「花蓮是台灣最早看到日出的地方,新課綱和AI也不應該在這裡遲到。」李玲惠校長以此做為分享的結語。

花蓮縣政府行政暨研考處資訊科陳胤桓科長則以花蓮縣政府導入AI的經驗做分享,他指出花蓮縣政府早在2017年就開始導入Chatbot技術,只是成果難以讓人滿意;2022年使用ChatGPT輔助同仁撰寫新聞稿、制定計畫書,才開始感受生成式AI對公文處理效率的提升。目前花蓮縣政府正在推動三大AI應用計畫,包括用AI分析交通流量、AI提供觀光導覽服務、AI協助洽公民眾更快找到所需的服務窗口與業務資訊。陳胤桓科長也提出AI導入的反思,他指出AI的確是一個強大的輔助工具,但卻不是萬靈丹,切勿盲目跟風趕流行。只有真正理解問題本質、適度導入AI技術、並持續優化使用者體驗,政府才能讓AI成為公共服務真正的助力,而不是負擔。


最後,主持人蕭乃沂副教授總結指出:「我們需要的不只是科技專才,更需要懂政策、懂人性的跨域人才。政策分析不是紙上談兵,而是與社會脈動同在,隨時回應現場的能力。」本場研討會圓滿落幕,不僅激盪出豐富的政策思維火花,也為未來數位治理的推進奠定了厚實基礎。

附加檔案